收入总量实现新跨越
——河南家底更殷实
年末岁首,回眸“十一五”,我们可以骄傲地说,河南的家底越来越殷实了。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,我省财税收入规模实现了历史的新跨越。
财政部门传来捷报——全省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实现5026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2.7倍;国税部门透出激动人心的好消息——国税收入预计实现4419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2.4倍;地税部门交上令人鼓舞的成绩单——地税收入预计实现2825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2倍多。
“财税收入是经济的晴雨表,这些成绩是在‘十一五’时期我省经济发展克服重重困难,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取得的,尤其来之不易。”一位经济界人士评价说。
财税杠杆“撬动”经济发展
——“乘数”效应充分展现
经济决定财税,财税保障经济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积极发挥财税“杠杆”作用,把好钢用到刀刃上,用好用活有限资金,集中有限财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,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“乘数”效应。尤其是在2008年经历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,财税杠杆“撬动”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“能给的都给,能省的全省,需支持的就支持,该服务的就服务。”省发改委一位负责同志用这四句话概括了财税杠杆在我省“战危机、保增长、调结构、扩内需”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。
给——减免税605.7亿元。“十一五”时期,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、成品油税费改革、企业所得税改革,并三次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率等。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部分出口产品目录过程中,经河南国税积极争取,发制品等相关出口产品均被列入调高目录,仅此一类每年就可为我省增加出口退(免)税7000多万元。数据显示,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省税务部门共落实各项减免税605.7亿元,既涵养了税源,又有力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。
省——“五缓四降三补”减轻企业社保负担。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影响,自2009年以来,我省积极实施“五缓四减三补贴”援企稳岗帮扶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,即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缓缴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;降低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四项社会保险费率;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进行社会保险补贴、岗位补贴和在岗(转岗)培训补贴。类似的政策为企业留出了喘息和调整的时间。
支持——380.8亿元惠农补贴。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省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,5年中仅粮食直补、农资综合直补、农机具购置补贴、农作物良种补贴四项惠农补贴就达380.8亿元。此外,为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,制定出台对集聚区税收实行“核定基数、超收全返、一定三年”的财政激励政策,使集聚区自我积累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得以不断完善。与此同时,全省财政还投入41.8亿元支持建立健全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;投入19.6亿元对355个工业结构调整项目进行贴息等等,有力促进了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。
服务——让企业在“寒冬”里感受温暖。选择2000户定点企业,实行“一对一”个性化服务;在全国首创“纳税提醒短信服务”,及时提示纳税人进行发票认证和抵扣;在全国首推“12366”纳税服务热线,实现全省互联互通;打造网上办税服务厅,使11.6万户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办税业务;积极推进国、地税联合办税,仅此一项就可为纳税人节约办税成本3000万元。
民生投入大幅增加
——财税阳光普照百姓
每天上午10点,67岁的刘华生都会准时赶到郑州市文博广场和老朋友们一起练歌,他负责拉二胡。
在刘华生幸福的老年生活背后,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:2006年以来,我省财政仅筹措用于“十大实事”的资金就超过2000亿元;连续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,使养老金水平提高到1277.9元。
“‘十一五’期间,是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,也是收入增速最高、增幅最大、增长最稳定的时期。”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,为政之道,重在以人为本;理财之道,重在用之于民。财税向民生倾斜是“十一五”期间我省财政收入分配的显著特征,而日渐充盈的财税金融实力,更是为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。
播洒阳光,分享喜悦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财税不断向民生工程倾斜,其中社保支出1669亿元,教育支出1563亿元,文体事业支出161.4亿元,医疗卫生支出527亿元,住房保障支出79.4亿元,基本涵盖了“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失有所助、住有所居”的公共财政范围。②7